六六出生5天游泳 - 三月 24, 2012 不知道是不是睡着了,眼睛闭着,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。看人家旁边的黑炭头多生猛啊,始终在哭,始终在游。。。 获取链接 Facebook X Pinterest 电子邮件 其他应用 评论
童年-战蛔虫 - 三月 24, 2012 绿水青山枉自多,华佗无奈小虫何! 千村薜荔人遗矢,万户萧疏鬼唱歌。 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。 牛郎欲问瘟神事,一样悲欢逐逝波。 主席这首《送瘟神》说的是消灭血吸虫。我成长在北方,血吸虫倒是没见过。今天bbs里神侃,说起蛔虫。同年代的人大都有得蛔虫病史,80年代成长的小孩则没有太多概念。回首往昔,对比今朝,发现虽然有种种的不如意,人民群众的医疗和生活还是在不断提高的。为了讴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,为十七大献礼,同时给青少年忆苦思甜。我姑且舍弃一张老脸,挖掘出自己的龌龊事,请您安静的坐在电脑前,静心听我讲那过去的事情。下文含有恶心场景,抵抗力差的请自行离开。 [@more@] 从记事开始,父母经常让我吃宝塔糖。那是一种形状类似屎厥,颜色粉红或者白,味道半甜半苦的药。这种药好像是按照体重服用的,我最后一次吃它的时候,已经要一次吃十几粒了。而且越来越不起作用,吃过后打不下来蛔虫,肚子照疼不误。虽然是药,但味道很好,我甚至觉得它比糖块好吃,所以我会主动要父母买给我吃。与要糖吃不同,父母从不拒绝我的要求。 节省的父母之所以买宝塔糖毫不吝啬,是因为他们也饱受过蛔虫之苦。母亲小时候经常肚子疼,而且面黄肌瘦,最厉害的时候肚子胀鼓鼓,硬邦邦的。家里人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,虽然母亲家也算破落大户,可"地主家也没余粮啊",所以并不舍得看病。外婆甚是小气,带母亲看过几次中医(农村那时根本不知道有西医一说),每次回来,总是要唠叨几天,她心疼钱。后来干脆不看了,疼的走不动,满地打滚的时候,就请村里的巫神,巫神不管什么病,总是念一些咒语,跳个大神,或者用放血疗法。拿绳子捆住静脉,然后使劲打母亲的胳膊,到红肿为止,然后用大针刺破血管,"血喷的有一尺多高",别说,还真管用,能有十天半月肚子不太疼了。到疼的时候再扎。家里也曾经商量过,说这个闺女可能长不成,要是再病,就让她死吧。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只是音调有些低沉,我却相当震撼,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,生命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 后来解放,母亲上了国家全供给的师范学校,洋学堂里有专门的医务室,药品都是免费的。医生看过以后,说是蛔虫,开了药,拉了几... 阅读全文
如何更改google reader的默认语言 - 三月 24, 2012 google reader前段时间推出了中文版,我是一直使用英文界面的,主要原因是渴望尝鲜。google为美国公司,所以推出的新服务总是在英文版先体现,逐渐再国际化。有些同志新鲜了一阵以后,也非要改成英文界面,却找不到切换的方法。 当然,如果您只需临时观赏一下英文界面,只需要简单的访问 http://www. google .com/ reader /view/?hl=en 就可以了。我们在这儿讨论的是修改默认语言,也就是让您以后进去就是英文。 [@more@] 首先分析一下确定一个客户默认语言的技术手段: 根据用户信息中所选择的语言和区域。google中我的账户和gmail设置中的"语言"选项就是做这个用的。 根据浏览器中的默认语言来确定用户喜欢什么语言。IE中可以通过 设置->常规->语言 来设置,国内一般用户会有两种,英文和中文,中文操作系统是默认中文在前的,在前的就是浏览器的默认语言。这个顺序可以自行调整,喜欢看英文就调成en。很多人打开 www.google.com 会自动跳转到阉割过的谷歌, www.google.cn 也是这个设置在作祟。 网站的cookie,在用户设置过默认语言后,可以通过cookie把用户的选择记录下来。以后,用户每次打开浏览器,就可以使用用户上次选择的语言。google中的使用偏好 http://www.google.com/preferences 就是使用了这个技术。 IP定位。通过用户上网的ip,查出用户所在区域,google analytics中就有类似的数据分析。可IP的准确性,特别是国内IP数据库的准确性令人怀疑。定位到国家马马虎虎,定位到城市差强人意。 列举以上种种,在google大家庭里,以上技术手段都涵盖了。我们一个个试过来,就不难发现,对google reader而言,优先级最高的为cookie,而cookie的确定需要设置 htt... 阅读全文
汉字的正误 - 三月 24, 2012 邓拓先生是我一直敬仰的一个人,《燕山夜话》为其代表作。文章善于运用典故,引申或者深化某个论点,写作手法一直是报纸杂论的典范。当然,《夜话》的文中也有许多我不赞成的观点。 其中有一篇《错在"目不识丁"吗?》中有以下一段: 的确,一般人平常都不免会读错别字,读别字比读错字的更要普遍。比如姓"费"的,别人往往叫他"老肺",而不叫他"老闭";甚至于他本人也把"费"字念成"肺"的音,而不念"闭"的音。同样,许多人对于姓"解"的,总是把他叫做"老姐",而不叫做"老械",他自己也不例外;甚至于"老姐"、"老械"都不叫,而叫做"老改"。同类的例子还多得很。乍听起来,你会觉得非常别扭,但是,久而久之,也听惯了,不觉得有什么错误,似乎怎么念都可以了。 [@more@] 根据群众惯读音来定读音标准的观点我赞同,但只要读音标准出来,遵循正确读法的态度要端正,不能象文中所说的"似乎怎么念都可以了"。其次吴老对"费"字的认识就有些问题,认为费原本应该读为"避",只是因为群众普遍读别字的原因,才读成了"避"。这儿我有疑惑,那岂不大名鼎鼎的"费孝通"要读成"避孝通"了? 查查资料,才发现原来"费"姓原本就有两种读法:彼肄切和敷畏切,也就是bi和fei都读。不同的就是读"避"的发源于春秋时的鲁国费(bi)地,其他地方原本就都读"肺"。 再查最新的《汉语成语字典》,却找不到姓氏可以读"避"的词条了。我想大概是遵循大众读音的原则,统一读音了吧。就像 《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... 阅读全文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