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的正误


邓拓先生是我一直敬仰的一个人,《燕山夜话》为其代表作。文章善于运用典故,引申或者深化某个论点,写作手法一直是报纸杂论的典范。当然,《夜话》的文中也有许多我不赞成的观点。



其中有一篇《错在"目不识丁"吗?》中有以下一段:



的确,一般人平常都不免会读错别字,读别字比读错字的更要普遍。比如姓"费"的,别人往往叫他"老肺",而不叫他"老闭";甚至于他本人也把"费"字念成"肺"的音,而不念"闭"的音。同样,许多人对于姓"解"的,总是把他叫做"老姐",而不叫做"老械",他自己也不例外;甚至于"老姐"、"老械"都不叫,而叫做"老改"。同类的例子还多得很。乍听起来,你会觉得非常别扭,但是,久而久之,也听惯了,不觉得有什么错误,似乎怎么念都可以了。


[@more@]



根据群众惯读音来定读音标准的观点我赞同,但只要读音标准出来,遵循正确读法的态度要端正,不能象文中所说的"似乎怎么念都可以了"。其次吴老对"费"字的认识就有些问题,认为费原本应该读为"避",只是因为群众普遍读别字的原因,才读成了"避"。这儿我有疑惑,那岂不大名鼎鼎的"费孝通"要读成"避孝通"了?



查查资料,才发现原来"费"姓原本就有两种读法:彼肄切和敷畏切,也就是bi和fei都读。不同的就是读"避"的发源于春秋时的鲁国费(bi)地,其他地方原本就都读"肺"。



再查最新的《汉语成语字典》,却找不到姓氏可以读"避"的词条了。我想大概是遵循大众读音的原则,统一读音了吧。就像
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



中,"叶公好龙"中的叶原本读"射",现在统一读"业"了。




这些字是因为历史发展,慢慢淘汰了些我们大家都容易读错读音,属于国家标准,不在生僻字上纠缠。可有些字读错,读别,完全是因为知识贫乏。记得中学有位校党委书记,大会上宣布对一个违法捣乱学生开除,其原因是"手持一柄七首",引为大家笑谈,被地里都叫他"七首"。并因此猜测他定为文革中的"武斗之花",通过各种卑鄙手段才爬到现在学校领导的位置的。



这是因为字形相似而产生的读错字现象,另外还有因为读音相同而产生的写错字现象,比如"以逸待劳"有人写成"以逸代劳",意思就完全不同了。



还有一些是意思被转用了,比如我听到两个同事说:啊,你最近胖了。是啊,心宽体胖(旁pang)嘛。原本是没有心宽体胖(pang)这种说法的,只有心宽体胖(盘pan),意思是心宽身体才能舒畅。这个胖(pan)因为和胖(胖瘦)字体一样而读错读音,却又因为读错读音而改变了意思,舒畅的意思变成肥胖的意思了。他成语是用错了,但是负负得正,意思表达倒也不错,也算有趣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每逢中秋倍思亲

查看网卡流量的脚本